2009年6月8日 星期一

97-1-歷史與圖像-考卷



97-1-歷史與圖像-課程心得

  歷史與圖像這門克本來是抱著上藝術史的心態去上的,上了前堂後發現羅老師對於課程總是準備很多資料,且並不是單純的上歷史課而已,上課的時候老師還會講解到不同時代下,圖像所賦予的意義、被賦予的意義,並教我們對圖像批判的角度。我覺得這個和我社會系有相似處-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

  這堂課讓我從對於圖像的認識、賞析,進而了解、認識更多的歷史事件和圖像間的關係,並且能以多種不同的角度賞析、認識圖像所擁有的背後意義。我從這門課學到很多有趣的觀點和看圖像的方式。往後學校有機會開類似的課程,我希望也能選到。

97-1-歷史與圖像-筆記

Week 2 圖像從罕見到普及 & Week 3 影響圖像發展要素

-圖像與文字間的關係-
  歷史最主要用的是圖像的資料,而不是文字的資料,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圖像比文字早普及。物質的角度來看,文字與圖像的關係有不同的改變,我們從中世紀的書來看,中世紀的書中文字和圖像相比,每一頁的圖像比文字還要多,這點同時也是中世紀手工書的特色,這種書結合文稿與小彩畫,文字與圖像是互相結合的,圖像有時甚至重要於文字,加上圖像也比文字容易了解。在當時,圖像主要是以聖經中聖人的畫像為主,且以上層階級的人為中心,不是給平民看的,中世紀的平民普遍未受教育。

  對當時的歐洲而言,重要的轉變階段是在「木板印刷術」的發明(中國八世紀,歐洲十四世紀)。木板印刷數原本是做撲克牌的廠商希望可以不用每張牌都用手繪,而發明了這個技術。木板印刷術不同於中世紀時期的繪圖再加上文字的手抄書,它的發明使文字和圖像可以同時印製出來。

  接下來是「活字印刷術」,這是當時唯一出版書籍的方式和技術,文字使用鉛版印刷,圖像使用木板印刷,兩者逐漸因為技術上的關係而使文字和圖像開始走向不同的道路。歐洲早期的書是一頁一頁的,先印好文字或圖像,再印製另一個,合起來不方便,這是使文字和圖像分開的原因之一,同時圖像也漸漸成為「插圖」的形式,不再是以圖像為主了,附帶一提,日本的書是圖文一起印刷。簡單說起來,在歐洲,印刷技術是影響圖像與文字之間關係的重要因素。
 
  個人對於文字、圖像有不同的翻譯、解釋,是由於看圖像的角度不同,看完不一定會有深刻的印象,但相對因為圖像是一眼就可以直接看到、感受到的,所以它的誘惑力就比文字還要大。,近代歷史學藉由圖像帶來不同的訊息,用圖像了解歷史、它的敘事、由來、客觀性、時代精神、特色等。

  在歷史事件中,圖像越來越有地位,不只是插圖,它是可以和文字並重的。這層史料和圖像的關係,在陳平源《文學的周邊》 中「從左圖右史到圖文互動」的文章中,圖像也代表歷史學與文學的關係,例如文學家的信、寫書的動機,了解、注意到圖像,及新的學術研究方向。

  看到圖像要了解它的歷史。從這張圖像上可以看到觀光客來照相、當地人回去他們生活的地方看地震後房屋的狀況,從不同的角度看同一個圖像,也會有不同的解釋。






Week 5 歷史繪畫的出現

  十七世紀法國畫家Nicolas Poussin (尼古拉。普桑) 這幅《遭劫掠的薩比奴女人》 (1633-1634)。這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畫作,在文藝復興時期,「畫」是很重要的文物,當時繪畫的主題受到希臘和羅馬的影響,所以多以希臘、羅馬為繪畫的主題。

  本作中是有關羅馬歷史的初步迷思,畫家用寫實主義來描寫迷思,並將迷思和歷史結合(迷思繪畫和歷史繪畫有時相同的東西出現)。而結構複雜的構圖是畫家為了讓我們看到戰爭混亂的一面。

  到了十八世紀,畫家開始對「當代」感興趣,便不再專門畫宗教和以前的迷思觀念,出現新的繪畫學派:「歷史繪畫」。。分析畫家的角度,他們用歷史繪畫來體會社會歷史事件的本貌。

-歷史繪畫在歐洲的出現-
  十八世紀的畫家,約翰‧辛格勒頓(John Singleton Copley)(1738-1815),他原本是肖像畫家,不是歷史畫畫家,他在美國的時候,因為畫肖像畫而十分有名,但在歷史上,因為他反對獨立戰爭,對英國效忠,於是在1774年獨立戰爭爆發後離開美國至歐洲(義大利)學習,後來又到英國。之後他的作品多為描繪美英之間的歷史畫。這張圖《Siege of Gibraltar》就是這個主題之一。從這邊我們可議看出畫家在選題時和他的主張有關(美國是英國的一部分)。




  《The Death of Major Pierson 》(1871)這張圖像在描繪當時的加拿大部分是英國的殖民地,英國在戰爭中打輸的事情。






  《Charles I Demanding the Five Impeached Members of the House of Commons》 (1782-95) 對於Copley來說,繪畫的真實性是很重要的,如同攝影家用照片來表示歷史事件。這幅圖花了他13年,是寫實主義的作品,為了畫這幅圖,他研究十七世紀的議會是什麼樣子、怎麼樣進行的,所以花了很多功夫,也向學者請教畫中每個人物(議員)的肖像畫。

  畫中的國王偉大貌,旁邊有人跪著。1942 年,國王希望議會權益集於自身(路易14成功專權),在英國,議會較國王大,所以直接對議會抗爭,他先請主要的五個議員,但是倫敦不支持國王,所以人民暴動以保護議員,本畫是內戰的開頭,1942年,國王軍和議會軍內戰,最後國王被送上斷頭臺,之後10幾年的共和國又因宗教因素,再回到君主制,這時的君主較開明,議會可以向國王抗爭,是基於人權的想法(1989年人權法案)。

  這幅畫是表現英國的特殊革命方式。另外,在畫時是十八世紀,當時還是國王統治,所以他的這個議題是有危險的,Copley對於當代的歷史也有興趣,所以才會畫出此幅具有現代歷史的歷史繪畫。

  Eugène Delacroix 德拉克洛瓦 (1798-1863)《Greece on the Ruins of Missolonghi》一圖是在描繪1822年希臘的獨立戰爭,這個戰爭影響歷史的發展,因此大眾十分關心希臘當時的情勢(很多國家都是在十八世紀獨立的)。

  希臘在十五世紀到十九世紀是土耳其的,盈餘美國的獨立戰爭、法國格大革命,許多國家受到此情勢影響,紛紛發動獨立戰爭,開始獨立。

  Delacroix贊成獨立戰爭,當時浪漫學派多以希臘的戰爭為主要創作主題,是要畫出「意義」,而不是「真面目的真實」。當繪畫在用來表現歷史時,會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其中包含這邊提到的象徵和寫實法。在畫中女性代表的是「悲劇」,女性雙手表示希臘快要跌倒的樣子:1822年土耳其的軍隊殺很多希臘人,但是希臘人仍執意為獨立而戰。。



  另外右邊的這幅圖也是畫希臘的獨立戰爭,但是畫中人的表情就比較多,表情也比較仔細,我們可以從構圖看出畫家對希臘人民的同情:一位土耳其軍人表情殘暴,拉出一名女性,背景是會滅的、破壞的,畫家又用老人看向旁邊、一對夫妻、小孩,來表現不同的希臘人民,希臘人已經沒有生活力了。訴說戰爭的暴力

  1824年,詩人拜倫在希臘的獨立戰爭中去世,此話表示藝術家、詩人對此戰爭的關心。後來在1830年有不同歐洲國家幫助希臘獨立。

  不同的畫家有不同代表的歷史方向,我們透過圖像了解畫家的畫法、意義、寫實主義、象徵手法…,這對了解歷史有很大的貢獻。


Week 6 歷史繪畫

  法國畫家,大衛,《荷拉斯兄弟之誓》 (1785)。 屬於新古典主義,畫風有羅馬風格,包括對人體曲線、肌肉仔細描繪。畫的主題也與希臘羅馬有關。

  大衛在1748年生於百里,死於1825年比利時布魯塞爾。1774年曾到羅馬學習義大利的繪畫,在十八世紀,去義大利學繪畫是必要的,主要畫人物肖像、人神話故事。大衛在80年代回到國,作品廣受歡迎,主要畫神話。

  大衛《The Lictors Bring to Brutus the Bodies of His Sons》 護從搬來布魯特斯兒子的屍體 (1789) 和當時路易十六的事情有關。

  另外一幅《網球場誓言”》(1789),是畫三組會議在討論要如何改制,這時國王派軍隊把他們圍起來。這幅圖學羅馬的古典畫風,象徵古今歷史一樣重要的觀念。



  《馬拉之死》 (1793)。這幅圖是大衛紀念馬拉去世的圖。馬拉在當時是很幫助人民的人。這幅圖當時的歷史背景是有一名婦女要馬拉幫她看陳情書,但當馬拉看陳情書時,那名婦女用暗藏的刀子將他殺死。

  大衛使用一些繪圖技巧及構圖上的技巧來表現馬拉這個人,大分成信、浴缸、馬拉本人、桌子、背景、構圖來看。

  信-馬拉手上還拿著信,表示他當死前仍在處理公務。浴缸─馬拉因為皮膚不好,所以常泡在水裡處理公務,畫中的浴缸十分樸實,但其實馬拉的生活很富有,大衛畫樸實是為了表示馬拉和人民很親近。馬拉─畫中的馬拉看起來很有肌肉、健康的樣子,但其實他有皮膚病,身體不好。大衛用魔法羅馬式畫風的人物曲線,表適馬拉和羅馬英雄一樣偉大。桌子─浴缸前的小桌子,本來是馬拉改公文用的,大衛把它畫的像墓碑,上面還有寫上紀念馬拉的字樣。背景-幾乎全黑,顏色及光線都在信、桌子、浴缸、馬拉的身上,顯示主題。構圖-馬拉的姿勢宛如《聖母慟子圖》。大衛這種畫馬拉的方式被稱為新古典主義。

Week 7 革命與圖像-法國大革命與共產革命

─法國大革命和俄羅斯-
  法國國歌是在法國大革命的時候創作出來的「馬賽曲」,原本是馬賽軍要往百里打仗時所唱的歌。十九世紀的國旗歌(見老師發的上課講義P.368歷史與圖像-文明發展軌跡的尋思)。

  1789年-1791年,新的議會在制定法國的行政區,將法國的行政區用格子分開,這個圖是真實的有這個事件,從這個事件我們可以看出法國大革命時期理性處理事情態度。

  十八世紀已經開始有諷刺性的漫畫,這張「路易十六的漫畫」,是在畫當時代的革命性,在1792年把國王畫成一隻豬,在1789-1790年,人民期望君主制帶給人民好的生活,但是1791年6月,路易十六偷偷離開皇宮,讓人民懷疑他是為了找人攻打法國,好讓他可以重新掌權,所以人民就不在相信他了。一年後1792年8月,百里的暴民怕國王又會再背判他們,所以決定要攻入布里宮,侵入皇宮後找到了國王和已經離開法國的貴族往來的書信,內容是試圖史國王和貴族的權力恢復,路易十六因為這件事情而被送上斷頭臺。

  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圖像,都表現明顯的反革命或支持革命。法國大革命最後將女王和國王處死,但是有人覺得這樣不是很好,William Hamilton, « Marie-Antoinette conduite à son exécution le 16 octobre 1793 » (1794)這幅畫中的女王純白、單純貌,有書信證明身旁的教士是支持革命,背叛女王,另一邊百里的人民是憤怒、暴力、醜陋的,這顯示出女王的無奈、無辜。





  1794年第一次廢除奴隸制,當時法國許多殖民地人民來法國感謝議會解放奴隸,但是這件事的可性杜有待商榷。有可能是為了表現出法國人的偉大和黑人的感謝而已,但是事實上廢除制並沒有確實實行,因為殖民地太多、太遠了,完全沒辦法實行。

  路易十六與他家人的告別 (1793.01.20)這幅圖是在表示女王和國王間的悲劇,國王和女王在一起,看起來是位好丈夫,反革命派常用這樣的手法,來表達路易十六是很好的國王,不應該被處死。


─共產革命─
  列寧對士兵訓話 (1920)


  這兩張圖像都是列寧對士兵訓話的照片。1920年共產革命初期,共產革命才剛開始沒多久,因此此照片在共產主義當時很流行,被大肆宣傳,列寧總是同一個姿勢,此照便是由一位無名的攝影屍所拍攝的,當時軍人要到波蘭打仗,這張照片被認為是共產革命的象徵。原本的照片中(右邊),台階的右邊有兩個人,一維托勒斯基,另一位是史戴名。托勒斯基是跟列寧很熟的革命家,也是紅軍的創立者,1921年共產革命才剛開始,需要軍對鞏固勢力,因此托勒斯基對列寧是很重要的存在。史戴名則是列寧的朋友和革命同志。
  
  1927年開始,史戴名擁有絕對的權力,托勒斯基已經無法影響史戴名,將托勒斯基逐出共產黨。1940年托勒斯基在墨西哥被史戴名的人抓到並殺死他。原本的照片(右邊)因為史戴名的掌權,被史戴名修改,所以之後的照片(左邊)才會沒有托勒斯基。從這邊我們看到受政治因素影響的圖像,照片成為宣傳列寧英雄,史士氣大增的工具。而修過的照片使後人不知道歷史的真面目,認人以為列寧之後是使史戴名,而不是托勒斯基。

  然而在60年代,史戴名死後,社會又開始討論關於托勒斯基的地位和他相關的事情。圖像是歷史,但是到底我們要記得的是哪一個歷史?到底哪些歷史才是真實的呢?


Week 8 革命的圖像-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加速生產速度,儉省人力,最主要的還是社會經濟的徹底改變。新機器不斷發展,使工人漸漸要配合機械工作。工業革命結束的時間有不同的說法,一說是1914第一次世界大戰,另一說是1929經濟大蕭條的時候。


  1900的礦工(法國),煤礦是工業革命時期很眾要的原料。另外一個代表工業革命的主要工作就是紡紗工。

  1873年的汽車是使用蒸氣驅動的。雖然在1898年已經有技術上的進步,但仍是使用蒸氣驅動。在當時,汽車的生產一年大約是200臺,是少數人的交通工具。汽車這種把人和空間、時間距離的改變,也是種革命。







  上面帳張是Monet 莫內, «La Gare Saint-Lazare » (1877) 。這是印象賭義派的風景。是工業革命的一部分,火車站宛如是一種廟宇,是現代生活的速度、移動。在十九世紀,法國小說家左拉(Zora)說莫內是印象主義畫派的父親,左拉是十九世紀的法國人他看到機械力量對當時的人有極大的吸引力,他同時也對工業革命後的社會感到擔心,抱持的是比較悲觀的看法。左拉認為他們就是現代藝術家,其中火車站是最具代表性的地點,具有詩意和美意。但在十九世紀一般的畫家還是喜歡畫肖像畫和風景畫,畫火車站的比較少,因此這幅圖不能在正規的畫展中展出。

  Paul-Louis Delance, « Grève à Saint-Ouen » (1908)。這是在描繪工業革命後,由於工人會集在一起工作,所以人民有機會匯集在一起,社會運動越來越多。十九世紀法國也開始有些罷工運動,對於火車、捷運等交通的響重大。途中的紅色旗子是社會運動的象徵。右上方的「煙」是象徵不斷冒煙的工業區(二十世紀也是不斷工作的生活方式)。黑色的車子是頌揚工人。這幅畫同時訴說、紀念一個歷史事件、一場遊行,這是2個工人被警察殺死,工業區的工人出來罷抗議的事件。在畫面中,人都把帽子拿下是尊敬死掉的人,當時許多的社會運動和遊行,許多女性和小孩都會參與,讓小孩從小就受社會運動的教育。

  « Grève au Creusot » (1899)背景是工業區的建築物,當時手上拿的還是法國國旗,不是紅旗,紅旗是受到後來共產黨的影響。這幅畫很大,畫面最前方的人物和真實的人是一樣高的,畫家有意將觀看者也成為遊行的參與者。

  工人要求改變工時和薪資,畫中有老人、女性、小孩,而工人手的姿勢象徵博愛、互相扶持。畫中女性拿法國國旗宛如希臘獨立戰爭中的自由女神。

  Ingres安格爾 , 《Monsieur Bertin》 (1832)畫出十九世紀的資產家Monsieur。當時的資產者多創立報紙,安格爾用畫出目光犀利、對自己毫不懷疑的寫實筆法描寫Monsieur(政治權是資產家的,不是貴族的),手的姿勢是自然放在腿上,表現Monsieur的自信心。此肖像畫有一個重要的歷史意義,就是用簡單的構圖、服裝,描繪出工業革命時期一種新的政治力量、新的經濟權力但出現,工業革命不只有新的發明,還有社會經濟體制從農業到工業社會的改變。
  十九世紀資產階級和工人開始有嚴重的衝突,一直到二十世紀共產黨的革命(工人要推翻權力)。另外,十九世紀的工業革命還只是英國、美國、歐洲而已,直到二十世紀開始才不再只是英國、美國的事情。